一枚印章 一生匠心——新中国档案事业开创者曾三的故事

时间:  2020-01-09 13:39   未知    admin 点击:
诗云:也是乡村也是城,远离嘈噪远烟尘,兰台万卷藏书宝,不负攻关有志人。

曾三印章,见证了曾三“为党管档、为国守史”的一生。现存于湖南省档案馆。邹尚奇 摄

 

    【档案故事】

    一枚骨质印章,高2.5厘米,长宽皆为1.2厘米,印面为阳刻的“曾三”二字,配有一个铜质镀银的印章盒。

    这枚小小的印章,对于中国档案人来说,有一份亲切感。它的主人曾三,正是新中国档案事业开拓者。

    2016年,曾三同志诞辰110周年前夕,曾三后人将一批曾三生前所用物品捐赠给湖南省档案馆,其中就有这枚印章。

    小小印章,曾伴随曾三左右,见证了主人“为党管档、为国守史”的一生。

    日前,记者走进省档案馆、曾三故里,揭开这位新中国档案第一人鲜为人知的故事,感受一份用匠心守护初心的情怀。

    战火硝烟中,千里护送中央档案安全大转移

    时间拨回到解放前。

    陕北延安,毛泽东主席亲自问曾三,你改一下行好不好?曾三回答:“随党的调动。”在中央电视台上个世纪80年代拍摄的专题纪录片中,曾三亲口回忆了这个历史细节。

    听从党的安排,曾三改行做统战工作,很快又被调去中央局做秘书工作。1945年9月,曾三接任中央秘书处处长,负责文秘与档案工作,档案生涯正式开始。

    1946年6月,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并集中兵力进攻延安。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诱敌深入,撤离延安。面对党中央从1937年积累至今的大量档案材料,如何疏散和转移,保证“片纸只字不落敌手”,曾三遇上了档案生涯第一次巨大考验。

    在大转移之前,曾三首先组织人员对档案材料进行了集中整理,秘密而不需要保存者加以焚毁,对需要留存的中央档案,则确定了“确保重点,兼顾一般,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分别对待”的方针,以“坚壁、埋藏和运走”等不同形式予以处理。

    1947年初春,空气中寒意不减。曾三率领中央秘书处材料科全体人员,亲自护送中央重要档案离开延安,向山西转移。

    撤离途中,敌机跟踪盘旋,炸弹不时掉落。为了确保机关人员和档案的安全,曾三采用夜间行军。夜间光线不足,翻山越岭中稍不留神,就会跌倒受伤。作为档案护送队伍的领导者和最年长者,曾三不但要管理队伍,自己身上还背着党的最核心机密文件。一路上,他从不叫苦,还不断鼓舞士气。

    根据中央部署,曾三和材料科全体人员随中央后委转移到山西。4月初,中央后委组建临时材料保管委员会,由曾三负责指导档案的清理和转移工作。1948年,随着解放军转入反攻形势,中共中央向河北转移。曾三率领中央材料保管委员会的同志们,携带着大量档案材料也随之转移。穿越炮火硝烟,于5月8日到达河北西柏坡。

    “历时近两年,胜利完成了中央档案的安全转移任务,为战争时期保存党的宝贵档案资料立下了赫赫功勋。”采访中,谈到这段历史,省档案馆原副馆长张叔馥老人对这位老乡前辈敬佩不已。

    倾注半生心血,开创新中国档案事业

    “更名改籍别双亲,天下兴亡责在身。随党远游十万里,迎来新纪献人民。”

    益阳市曾三同志档案陈列馆墙上悬挂着的这首诗,道出了曾三踏上革命道路的经过。

    曾三原名曾海云,生于1906年,湖南益阳人,在学生时代便积极参加进步运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益阳市档案馆副馆长蔡和平告诉记者,为缅怀曾三同志对档案事业的卓越贡献,传承红色基因,在国家档案局和省档案局的大力支持下,益阳市筹建了这个陈列馆,于曾三同志诞辰110周年时开馆。

    记者从陈列馆了解到,曾三在革命生涯中,先后参与中国工农红军无线电通信事业的创建、从事秘书和机要工作。新中国成立后,被任命为国家档案局首任局长和中央档案馆首任馆长。

    与行军打仗不同,曾三所从事的这些工作,更需要严谨细致、埋头苦干的作风。而曾三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都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任务。尤其是从1945年9月接任中央秘书处处长,到1990年11月因病逝世,曾三将全部心血都倾注于党和国家的档案工作中,成为新中国档案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建国初期,全国的档案工作存在诸多乱象,许多档案工作者不知道什么叫档案,很多单位档案不经批准就随便被销毁。面对这些问题,曾三意识到要做好档案工作、守护好国家历史,首先就要建立统一健全的档案管理体系。

    曾三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他提出了关于中国档案工作管理体制、基本原则和方针任务的意见,主持制定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档案工作规章制度,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档案干部专修班、档案工作刊物和档案科研机构,积极倡导建立各级各类档案馆。他还创建了有中国特色的档案思想和理论,强调档案工作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可以说,目前的全国档案工作组织系统和档案馆网络,就是在曾三同志的组织领导下形成的。”张叔馥告诉记者。

    张叔馥曾经被借调到中央档案馆工作了两年多时间,得以近距离接触曾三。在他的印象中,曾三同志为人随和,数次邀请他到家中做客。但在工作上,曾三要求非常严格——“业务上精通,我们都听他的。”

    在益阳市曾三同志档案陈列馆,记者在一份七绝手稿复制件前驻足。这是1982年元旦,76岁高龄的曾三赠予中央档案馆同仁的。

    诗云:也是乡村也是城,远离嘈噪远烟尘,兰台万卷藏书宝,不负攻关有志人。

·进入下载地址列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游客不能评论,点击 [登录]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