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初心 担使命 找差距 抓落实——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档案事业赶超发展纪实

时间:  2019-08-16 11:42   中国档案报    宁宇龙 点击:
短短的几年时间,瓯海区的档案事业呈现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赢得了区委、区政府的重视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几年前,当地的一些人还戏谑地称瓯海区档案部门是“五扇门,九个人,三千卷宗堆库房”。作为全省最后一个“建局”的温州市瓯海区档案局、区档案馆,似乎就是这么一个无所事事、难有作为的边缘地带。

        让大家刮目相看的是,几年后,7074平方米的档案大楼替代了原来135平方米的馆库用房,馆藏档案由2个全宗3251卷激增到97个全宗近11.4万卷(件)、资料1.2万册,并成功创建浙江省一级综合档案馆、省级规范化登记备份中心和浙江省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荣获全省档案系统先进集体称号,连续两年获得温州市档案系统年度考核一等奖。

        短短的几年时间,瓯海区的档案事业呈现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赢得了区委、区政府的重视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善于发声解困局

        为扭转因库房问题导致的30年来档案无法接收进馆、历史欠账多、业务基础薄弱、内部思想麻木、外部形象欠佳的内忧外困局面,多年来,瓯海区档案局、区档案馆的领导班子不等不靠,坚持主动发声,逢会讲、逢人讲、逢事讲,讲困难、讲意义、讲道理,多管齐下争取支持,破解办公条件的困境。

        区档案局、区档案馆领导多次跑省城、找市里、向区领导请示汇报,最终,区政府投入8000余万元、省里补助170万元,档案大楼于2013年年初建成投用,化解了困扰瓯海多年的有馆无库的尴尬局面。此后,领导班子又陆续争取资金加强技术、业务、功能用房建设,包括新增库房建设资金140万元,展厅建设资金180万元,中心机房建设资金350万元,档案数字化扫描专项经费每年25万元,使得档案馆迅速具备了“五位一体”功能,满足了现代化档案工作的发展需要。

        为了提升档案工作地位,建好档案大楼的区档案局、区档案馆领导意识到,政策支持是最大的支持。于是,他们力争将档案工作纳入全区发展规划和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档案工作重要文件均以区“两办”名义发文。2014年率全市之先,由区“两办”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2015年主动争取区人大常委会对全区《档案法》贯彻实施情况开展执法监督,成功将档案工作纳入全区所有镇街、部门年度绩效考核范围,全区档案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加强。

        有了房,有了钱,还得有人干。为激发干部队伍的内生动力,实现内部挖潜,经过几番努力,区委批准解决了困扰区档案局、区档案馆多年的内设机构、职数、编制等问题。目前,区档案局、区档案馆领导职数由一正增加到一正三副,编制增加2个,编外人员增加3名。2013年开始建立了党组,增设监督指导科、保管利用科,内设机构得以健全,人员结构趋于合理,工作人员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外部环境恶劣,也是制约当地档案事业发展的一大难题。为了争取广泛的舆论支持,扩大档案部门的社会影响力,区档案局、区档案馆主动加强与当地新闻媒体的沟通联系,通过联办栏目、发表论文、报道工作动态等形式,宣传档案工作,提升部门形象。他们还联合区委宣传部确定每年的9月为档案工作宣传月,定期开展内容丰富、载体多样的宣传活动,推动档案工作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档案工作的社会知晓率逐步提升,各级各部门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得到有效加强,良好的外部环境提振了全区档案工作者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勇于探索谋新篇

        近年来,按照省级档案部门的统一部署,瓯海区档案局、区档案馆积极实施档案文化和登记备份两大战略,全面打造档案资源、利用、安全“三个体系”,结合瓯海实际,主动干、创新干、踏实干,抓统筹、抓重点、抓落实,开启了瓯海“五档共建”的新篇章。

        思路决定出路,瓯海区档案局、区档案馆倾力绘好一张蓝图。2011年,出台《瓯海区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此后5年档案事业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2013年,新领导班子组建后,又提出今后3年“一年抓基础,两年抓提升,三年争达标”的具体工作思路。实践证明,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拼劲就会有,干劲就会足,成效就会不一样。

        在两大战略实施过程中,瓯海区档案局、区档案馆出版了10余种编研成果,其中《中国燎原社》入选全省“百项档案编研精品”;举办美丽瓯海、历史名人和老照片档案图片巡回展;开展“浙江记忆”工程,推动档案文化进农村文化礼堂;制作《瓯海地方音档》《瓯海方言语音典藏》及口述历史访谈录音;全面深化档案登记备份工作,备份涉民档案数据306GB、重点建设项目业务数据5GB,完成重要档案数字化成果2698GB。

        在“三个体系”建设进程中,区档案局、区档案馆补齐了30年的历史欠账,接收了81家进馆单位2005年前的所有重要档案;连续3年邀请区四套班子领导出席档案资料集中捐赠仪式,征集照片档案15万张、资料近1.3万册、实物1052件;精准发力,优化服务利用,努力盘活档案信息资源,建成了全省第一家地方文献阅览室,编制了《档案馆指南》和检索工具,推行异地查询、跨馆服务和无公休日预约查档、首问责任制等便民举措,查询者赞誉度明显提升;持续发力,加强安全保障,确保档案馆库“八防”措施到位,注重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确保了档案安全“零事故”。

        在全省档案系统广泛推动的“五档共建”工作中,区档案局、区档案馆坚持把依法治理档案事业与档案工作服务法治瓯海统一起来,强化档案法治意识,提升“法治档案”工作水平;加强“馆际一体化”、数字档案室、档案信息网建设,成功建成虚拟档案馆、登记备份平台、自动化办公系统数据在线流转接口,试行电子公文接收归档,助力“智慧档案”建设;加大“民生档案”收集力度,深化涉民领域单位档案登记备份,编制《民生档案查阅指南》,构建全区档案馆(室)民生档案网络服务体系;严格落实“八防”措施,按时完成重要档案异地、异质备份,开展档案与电子文件突发事故和灾害演练,提升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平安档案”建设已见成效;坚信“有为才有位”,着力内部挖潜、外部借力,形成全社会重视和支持档案工作的良好氛围,“活力档案”趋势基本形成。

甘于奉献创事业

        “为民、守史、严谨、奉献”是瓯海档案工作者的共同价值观,看似平常的“八字精神”已深入他们的心底、见诸他们的行动,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已然成为瓯海档案人的普遍共识。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在以各类创建活动提升档案工作整体水平的过程中,区档案局、区档案馆采取有力措施,强化责任分工,明确岗位职责,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有压力、人人有责任、事事有人管的良性运行机制。在比实干、比服务的良好氛围中,大家早已树立起“以实绩论英雄”的价值观。

        加班加点成为新常态,公事高于私事成为共识。许多同志牺牲休息时间干工作,如创建省一级综合档案馆期间,潘庆安副局长带头利用午休时间加班,周小梅主任整理档案时右手受伤仍带伤坚持,倪志坚副科长主动延后婚假。为了打开社会广泛支持档案征集工作的新局面,陈建中局长连续两年带头捐赠价值逾万元的民国纸币,用诚意打动民间收藏者,随后,当地藏书家林长春捐赠地方文献资料1.5万册、摄影家郑金寿捐赠瓯海历史照片15万张,掀起了档案捐赠热潮,当地媒体盛赞区档案局、区档案馆“促成了温州‘平生学识与社会共享’的文化现象”。

        在区档案局、区档案馆还有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能自己干的活儿一定坚持自己干,绝不随便花钱雇人。为了节省事业经费,从旧楼搬到新馆,档案打包、装车、搬运等力气活,都是全体干部职工包括局、馆领导一起起早贪黑、自己动手的,车推、肩扛、手提,大家干得汗流浃背,把一件件档案整理上架、一样样设备归置妥当;为了不浪费一分钱,在举办“瓯海潮踪——档案里的瓯海”大型主题展时,展览的大纲构思、实物征集、文字校对、展陈布置等均由“自己人”一点点地完成;为了不用购买服务,局、馆工作人员牺牲休息时间,见缝插针地整理出永强等5个区公所的历史档案1463卷,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

        就是这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瓯海社会各界如今用“翻天覆地”来形容区档案局、区档案馆这几年的巨大变化。的确,只有瓯海档案人自己才知道,在“先天不足”“一穷二白”的特定历史起点上干出一番事业有多难,这背后付出了多少辛劳,流了多少汗水,饱含着几许辛酸……但是,他们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进入下载地址列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游客不能评论,点击 [登录]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